
9月27日,作为2025年中国人生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中国人生科学学会生态文明教育专业委员会与中国人生科学学会数智化教育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的“人工智能与教育强国建设——以AI为器・强思政之道・筑强国之基”平行会议在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举行。来自高校、教研机构、中小学及科技企业的百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通过学术分享、跨界沙龙、标准启动等多元形式,共探智能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为教育强国建设注入思想动能。本次会议由中国人生科学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生科学学会生态文明教育专委会学术专家、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教研部原主任王颖主持。

前沿理论领航:解码AI与教育的深度融合逻辑
”学术分享环节,学界权威专家率先发声,为论坛奠定理论基石。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教授、副院长,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刘德寰以《中国互联网的三个时代——桌面、移动和意义互联网》为题,系统梳理互联网发展脉络,指出意义互联网时代的教育需以AI技术重构知识传递的价值维度。北京邮电大学人工智能学院研究员、博导,认知与具身智能实验室主任徐光远聚焦《思考智能本质,为机器立心》,结合具身智能研究实践提出: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需超越工具属性,通过认知架构设计实现机器与人类的价值协同。中国人生科学学会数智化教育专委会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中心研究员杨琰华带来双重重磅分享:在《人机共生双脑模式与教师人工智能应用能力提升》报告中,她强调教师应从知识传递者转型为“认知架构师”,AI则成为动态认知协作者;随后发布的《“人工智能+教育”场景创新行动计划》,明确将在课程重构、思政融合等五大领域推进实践创新。桂林学院,旅游与体育健康学院,康复与健康管理教研室,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专任教师董洋漾则以《融AI思维,展广西特色,践思政初心——中医香疗与推拿干预亚健康的实践探索》为题,带来地方特色实践,分享AI技术与中医香疗、推拿等传统技艺结合的思政教育创新,为区域教育数字化提供参考样本。清华附中AI基建负责人、清华大学博士、大模型教育数据专家常昊男结合校本实践,展示了“课程为基・平台赋能・硬件拓展”的AI教育实施路径,其主导的教育大模型数据应用案例引发广泛关注。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教授、副院长,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刘德寰

北京邮电大学人工智能学院研究员、博导,认知与具身智能实验室主任徐光远

中国人生科学学会数智化教育专委会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中心研究员杨琰华

桂林学院,旅游与体育健康学院,康复与健康管理教研室,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专任教师董洋漾

清华附中AI基建负责人、清华大学博士、大模型教育数据专家常昊男
跨界智慧碰撞:从实践案例看教育变革新图景
在中国人生科学学会生态文明教育专委会副秘书长滕明申主持的“新时代、新挑战、新探索”跨界沙龙中,一线教育工作者与企业代表展开热烈对话。
中国人生科学学会生态文明教育专业委员会专家、北京市大兴区教师进修学校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员、北京市教育学会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专委会秘书长柏东河以《以人工智能技术支持学生教师发展》为题,强调AI技术应聚焦“师生双发展”,通过智能教研系统减轻教师负担;中国人生科学学会数智化教育专委会副秘书长、北京知进力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全经联数字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技产业化促进会AI与大数据专委会理事孙大雨从产业视角解读《知识型工作的自动化》,提出教育AI需兼顾效率提升与人文关怀;北京柚子尚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总经理张鹏提出《AI颠覆教育:从教书到育人》的核心观点,引发对技术伦理与教育本质的深度思考。中小学实践案例各具亮点: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左家庄分校校长郝荣军分享《智赋备评双驱动 减负增效启新程——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探索与实践》模式,通过AI学情分析实现减负增效;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课程管理部主任金少良则展示了《AI点亮文脉 博悟智启未来》的“AI+文脉传承”实践,利用数字技术让传统文化走进课堂。

跨界沙龙环节嘉宾们展开热烈讨论
标准体系奠基:启动生态文明教育团体标准研制
平行会议现场举行《生态文明教育团体标准》制定启动仪式,中国人生科学学会生态文明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张晓伟、常务副秘书长王瑛、副秘书长滕明申、副秘书长张宗奎四位标准小组负责人共同启动项目。该标准将为各类机构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提供统一、科学、可操作的工作指南,规范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建立评价体系,从而提升生态文明教育的整体质量和实效性,为培养具备生态文明理念和行为能力的时代新人提供标准支撑,填补行业空白。

《生态文明教育团体标准》制定启动仪式
经验交流:AI赋能教育的鲜活实践样本
经验交流环节,四位教育工作者结合校本实践,展现AI与教育教学融合的落地成效。北京育翔小学回龙观学校校长张子路以《多维度破解“四小”难题,构建学生健康成长新生态》为题,详细介绍学校针对“活动空间小、运动时间少、互动频率低、成长数据散”的“四小”痛点,引入AI运动监测系统与智慧班级平台的实践。北京市海淀区永泰小学校长李雨梅围绕《AI时代文化传承发展的永泰实践与思考》,分享学校“AI赋能、AI搭桥、AI助力”的创新探索。北京市宣武回民小学副校长李荣带来《智慧运动课堂,AI育见成长——北京市宣武回民小学满分智能体育课实践与思考》,介绍学校通过“满分智能体育课”,实现让智能课堂点亮运动激情,让AI技术赋能成长之路,为培养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新时代少年贡献更大力量。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朝阳学校教学主任关亚欣以《以英语为媒,借AI之力:新时代运河文化传承创新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路径研究》为题,构建“AI+文化+思政”教育新生态,展示学校特色实践。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朝阳学校教学主任关亚欣
教育对话:聚焦AI教育的新问题、新应用与新策略
随后的教育对话环节,在中国人生科学学会生态文明教育专委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管理分会实践学习教育专家、北京市教育学会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专委会名誉理事长陶礼光的主持下,五位教育工作者围绕教育的“新问题、新应用、新策略”展开深入探讨,直击AI教育落地过程中的关键议题。
在《数智化背景下的“教学评”一体化研究》中提出借助AI的力量,为每位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北京市实验职业学校教学副主任、中药专业室主任王淼分享《人工智能赋能中药传统技能的教学实践》,学校通过引入虚拟仿真场景化实训,传统技能教学效率显著提升。北京市朝阳外国语学校小学部大队辅导员郝璐以《AI融聚教育家精神,光华照亮历史传承》为题,探讨AI技术与德育工作的融合路径。北京市陈经纶中学新教育实验分校教师马赫围绕《AI赋能文化传承——科学家精神融入小学教育的实践路径探索》,介绍学校“科学家精神的动态传承生态”。首都师范大学金泽小学科研主任汪佳在《用AI点亮课堂 以思政筑牢根基》中,提出以AI为器,构建适恰的课堂应用场景。

教育对话环节嘉宾们展开深入探讨
专家点评点睛:锚定教育强国的价值坐标
中国人生科学学会生态文明教育专委会专家组组长、北京市教育学会执行秘书长、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原主任贾美华在点评中指出,本次论坛呈现出“理论有高度、实践有深度、跨界有广度”的鲜明特点,尤其强调AI应用需坚守“思政铸魂”根本,避免技术工具化倾向。中国人生科学学会教育高质量发展专委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慕课发展中心主任、数字学习与教育公共服务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玉顺则结合基础教育大模型标准建设经验,提出“技术合规、应用适配、价值引领”的三大原则,呼吁建立教育AI应用的质量评估体系,确保技术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人生科学学会生态文明教育专委会专家组组长、北京市教育学会执行秘书长、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原主任贾美华

中国人生科学学会教育高质量发展专委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慕课发展中心主任、数字学习与教育公共服务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玉顺
此次平行会议的召开,既是对中国人生科学学会“人工智能+”421行动计划的具体落实,也为智能时代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了“理论探索+实践样本+标准支撑”的完整解决方案。与会者纷纷表示,将以此次论坛为契机,推动AI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让科技真正成为筑牢强国之基的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