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中国人生科学学会2025年学术年会平行会议(四)“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化传承与发展”在北京成功举办。本次会议汇聚了来自教育、文化、科技等领域的领导及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文化传承融合的创新路径与发展前景。

跨界对话,共谋文化传承新篇章
会议召集单位为中国人生科学学会传统文化教育专委会、教师成长与教育创新工作委员会、国学教育专委会。本次会议的指导专家为中国人生科学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哲学院原副院长程光泉教授与中国人生科学学会学术委员会传统文化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徐玉华。会议由传统文化教育专业委员会孙海燕秘书长主持。
中国人生科学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哲学院原副院长教授程光泉做了开幕致辞。他指出,面对以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新革命,文化强国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要和这一场新革命结合起来,用高科技赋能经典教学数字化;以传统文化核心“学以成人”的定力化解新技术革命可能对人本构成的冲击。
01 主题发言:多元视角,揭示AI与文化融合新路径
国学与AI的深度融合
中国人生科学学会国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齐善鸿教授在会上作了“AI与国学的逻辑”的发言。齐教授认为,AI时代实质上是由人类发明的技术介入人类智能活动的现象,核心是人类作为“智能主体”与AI作为“智能工具”的关系。“AI工具可以帮助人完成中低级的认知补充与完善,但无法真正提升人类智能的精神境界与真实内涵。”齐教授指出,国学是超越知识、常规智慧之道,人工智能只能补充大部分的逻辑断裂、知识域局限等技术性问题,而引领人类文明发展与真正创造的只能是人类自己。
AI技术赋能,助力文化传承创新
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李晗静教授在其《AI赋能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路径研究》报告中,系统回顾了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文化结合的研究与实践进展。她通过吴文俊的数学机械化理论、数字敦煌与AI导览系统等案例,阐述了AI在文化内容创新和文化价值传承层面的作用机理。
“人工智能作为推动‘文化数字化’与‘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生产力,正在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关键支撑。”李教授强调。
隆玥老师从易经心理学角度阐述了“AI时代的文化传承:技术赋能与精神坚守的共生共荣”。她强调,在人工智能技术深刻变革教育形态的当代,中华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正通过数字技术实现创新性传承。
AI智慧赋能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
安徽省宁国市西津小学罗林校长分享了学校“智慧赋能‘养正’教育”的创新实践。罗校长介绍,学校构建了“三维渗透”教育实施体系,通过课程渗透、实践渗透和评价渗透,实现了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化、常态化和长效化。学校利用3D建模展示传统建筑,开发数字化评价系统,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机结合。
河南平顶山郏县成达实验学校的代表王军伟老师以“人工智能时代的中华人文精神培养”为主题进行了分享,他特别强调了AI时代中华人文精神教育的意义,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师生,是为未来的技术社会注入道德伦理和温情关怀。他介绍了成达实验学校在全体师生中开展系统的传统文化学习和教育工作情况,学校通过丰富的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加强师生的人文精神教育。
罗浮山泰学学校羊炳奇分享了“左手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右手抓人工智能AI教育”的实践探索。学校通过AI技术实现个性化-游戏化教育,重新定义教师和学生在AI时代的角色定位。该校实践表明,AI技术可以成为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重要桥梁,在国学思维指导下,该校学生在宋庆龄发明奖,人工智能赛奥林匹克信息学竞赛等科技赛事中获得了全国金奖等奖项,2024--2025年师生累计科技赛事获136项。
北京市大兴区教师进修学校贺争光教研员提出了“走向有温度的文化未来”的思考。他指出人工智能时代文化场域存在“机遇与悖论并存”的现象,既有着“技术破壁”的可能,也面临着算法偏见、数据隐私和思维惰化等风险。贺老师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是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和与时俱进(兼容并包、生生不息)。他提出了三条发展路径:以“技术赋能”守正,筑牢文化传承的“根基防线”;以“人文引领”创新,激活文化发展的“生命活力”;以“制度保障”护航,规避文化发展的“风险陷阱”。
心理学视角下的AI与文化传承
中国人生科学学会心理指导工作委员会陈发凡副主任提出了基于中国本土心理学体系的构建与创新应用研究。他以“天人合一”为哲学本体,探索人工智能时代的心性修养与人文重构。陈主任认为,中国本土心理学体系为应对人工智能科技挑战提供思想资源与价值锚点,为构建未来文明形态提供中国智慧与方案。
02 圆桌论坛:思想碰撞,共探未来发展新方向
主题发言之后,会议进入圆桌论坛环节,论坛嘉宾为齐善鸿教授、徐玉华理事长以及语仓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李世奇先生。嘉宾围绕三个主题展开深入讨论:

第一个主题“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机遇与挑战”
齐善鸿教授认为,人工智能给国学提供了很好的工具,人工智能超越门派、超越文字,直指精髓,超越国学主体、个人偏好、专业局限,同时AI是否能够有灵魂,取决于使用它和创造它的人。但另外一方面,人类的一切恶习如果赋能给AI,AI也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我们要把人性光辉的一面更多的赋能给人工智能。
徐玉华理事长首先另辟蹊径的坦言她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她认为,传统文化可以用八个字来涵盖其形成与延绵,“通识、共识、实用、发展”。天地有大道,存乎宇宙间,即是通识;随着人们对世界不断的认知,所形成和留存下来的,无论是古圣先贤的儒释道经典亦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人类社会实践达成的共识;共识的目的是使用;使用的目的是发展;文化传承与文明发展,无碍乎就是基于这样一个简单的基础逻辑,螺旋上升。如此理解,再来看AI给我们的当下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就相对容易很多。
AI给我们带来的最大机遇应该是“一切平权“,无论是在政治、经济、知识等方方面面。有了AI这样的超能工具,让我们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平等追求变得不在遥不可及。“机遇“同时也是”挑战“,如果我们在如此超能的AI面前,失去了主体地位,反主为客,那AI冲击和取代就是巨大的挑战。
语仓科技的李世奇先生从技术角度为我们介绍了人工智能大模型建立的基本原理和进程。李世奇坦言,对于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训练AI学习一些传统文化的内容,遵守以人为本规则,十分必要。
第二个主题是“AI如何赋能传统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创新传播”
徐玉华理事长介绍了传统文化教育专委会9月7日正式发布的《传统文化宣讲师培训与考核标准》就是为了解决自媒体时代下,传统文化如何传播的根本问题。她指出,当前传统文化教育行业鱼龙混杂,而传统文化教育专委会肩负着为行业正本溯源的使命,在中国人生科学学会的指导下,率先联合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近20多所高校与专家编制出《传统文化宣讲师培训与考核标准》,旨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事业专业化、系统化、规范化发展。本次《标准》的培训考核方式与时俱进,与AI进行了紧密结合。
齐善鸿教授认为,传统文化教育行业本质是要找到底层的衍生末梢的规律,就像人工智能有底层代码一样,任何时候我们都要找到最底层的东西,底层不变其他的再怎么变化都不会根本性的改变,我们不能变来变去,迷失方向,找不到根。
李世奇认为,AI在传统文化行业的传播与发展大有可为,比如人类可以AI为镜子,通过与AI不断交流,修正自己,逐渐实现自己的圆满。
第三个主题“AI时代如何重塑人的精神家园,促进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李世奇提出,AI会大量的代替人的岗位,也会解放人的时间。人的闲暇时间多起来,就会去思考人生和生命的意义,这也是近年来再次兴起传统文化学习热的原因之一。
齐善鸿教授认为,国学实际上既是个杀毒软件,又是个几乎万能的修补程序,甚至也可能是像精灵一般植入人的生命。它会让你的生命自动智能化升级和完善,因为国学干的是让你成为自己和万物的觉察者,随时随地对我们自己保持一种觉察的能力,有觉察的能力,心就能安放,能安放心的地方就是家园。
徐玉华理事长认为,AI时代,”一切平权”呼之欲出,“价值创造“唾手可得,如此繁盛的时代,我们更需要梳理自己的精神家园,不是”重塑”,而是“找回”。无限进步与发展是生命和社会的必由之路,坚定人类主体性,不断付出、探索、发展的情怀,以其为根,立足当下,了解、融合、驾驭人与AI的根本之道,促进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03结论与展望:技术赋能与精神坚守的共生共荣
徐玉华理事长在总结发言中指出:“今天的会议即将结束,我们对人工智能时代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探索才刚刚开始。希望各位同仁能够以今天的会议为契机,在今后的工作和研究中,继续深入思考、积极实践,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人工智能时代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化传承与发展,本质上是“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平衡,是“工具创新”与“人文坚守”的融合。只有以“守正”之心守护文化根脉,以“创新”之力激活文化活力,才能让人工智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得益彰,让文化始终成为滋养人生、温暖人心的精神力量。今后,将进一步加强跨学科合作,推动人工智能与文化传承的深度融合,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