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7日,中国人生科学学会2025年学术年会在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召开。中国人生科学学会教育与健康工作委员会作为召集单位,在总会的指导下,组织主题为“人工智能赋能人生发展”的平行会议。来自全国各地的领导专家和会员单位代表在平行会议展开深度对话。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理想。人工智能的核心价值在于放大和扩展人类的智力。在人工智能语境下,我们要重新思考教育如何启智增慧?路径有三:启迪思维、塑造人格、创新培育。人类定义方向,AI技术赋能。平行会议由中国人生科学学会教育与健康工作委员会主任唐景莉主持。

中国人生科学学会,围绕人工智能赋能人生发展核心意识,开启平行会议研讨。学会近年在科研课题上成果丰硕,课题数量逐年递增且覆盖多领域;标准建设也稳步推进,填补领域规范空白、推动研究成果向社会服务转化。此次会议旨在借AI深化研究、优化标准,打通科研实践闭环,实现科技惠民,期待专家共商人工智能与人生科学融合发展之策。中国人生科学学会学术委员会秘书长高建致辞。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党委书记申敬红发言,主题:数智赋能创造力教育。数字时代催生创造力教育变革,需以学生为中心重构课堂与课程。倡导参与式设计,鼓励学生自主讨论问题维度;利用AI技术提升学科能力。强调教师角色转变——从知识权威到思维引导者,重视真实情境教学和内驱力培养,通过项目式学习实践创新教育模式。

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互联网平台企业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郭全中发言,主题:人工智能赋能超级能动性 共生共成长。探讨人工智能赋能超级能动性,指出其带来认知债务等问题,强调技术应放大人性积极面。提出教育需逆人性培养自主性,通过AI等路径实现个体、组织及社会的协同升级,并警示主体地位不可丧失。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方增泉发言,主题:青少年人工智能素养培育研究报告。围绕人工智能对青少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展开。强调了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带来的认知和社会风险,指出青少年在使用人工智能时未意识到这些问题。为应对挑战,提出加强顶层设计、构建高质量教师队伍、创新评价机制等措施,并强调注重学生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培养,以构建未来青少年的人工智能素养。

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中央电化教育馆)研究员,《教育与装备研究》编辑部主任邢西深发言,主题:人工智能赋能学生个性化学习。由于人工智能的出现,个性化学校逐渐从理想走进现实。在教师的指导下,基于各种智能系统,可以精准分析学生的学情,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能够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提供个性化学习资源;实现学习结果的及时反馈;帮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从而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需要。

北京市第十一中学校长王萌发言,主题:AI赋能:绘制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以北京十一中为例,提出AI赋能绘制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通过AI测评系统解析学生潜能,构建数据驱动的成长档案;联合高校开发编程/芯片等课程,开展夏令营沉浸式学习;实施导师制衔接社会资源,并整合心理辅导构建智能化支持体系,培养个性化创新人才。

洛阳师范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生命教育与教师发展中心主任赵丹妮发言,主题:AI赋能生命教育。AI赋能生命教育,突破传统局限。通过数字人、智能体课程开发实现个性化陪伴;平衡技术与人文,教师聚焦不可量化事务;结合虚拟仿真重构课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实现沉浸式全景培养。在技术赋能中保持教育的温度与深度,AI是连接技术与教育的桥梁,但教师始终是课堂的灵魂。

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艺术学院教授,中国互联网协会网络文化与新媒体委员会秘书长曾静平发言,主题:5G赋能与职场素养。5G赋能时代,互联网物联网车联网空联网等万物互联,天量传播终端载体平台不断涌现。在职场素养体系中,交织融汇的媒体素养成为重要一环。媒体素养是一种综合素养,包括政治素养、法治素养、科学素养/技术素养、认知素养/甄辨素养、管理素养/决策素养和创意素养/产业素养等等,是职场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5G赋能三大应用场景氤氲中,以“新四大发明”为标志的中国式存在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及文化传播意义重大。在5G赋能时代,中国在世界传播生态中地位提升,在新闻传播新赛道表现出色,低空传播、海洋传播、智能传播、电信传播/新原始传播等新质传播力方兴未艾。在职场实操中,注意未判先审:快速应对、还原真相:图文视频、意见领袖:权威真切、未雨绸缪:预案了然。

北京市工艺美术技师学院院长刘金芳发言,主题:非遗新生·智创未来 工艺美术技艺与AI技术融合发展的实践探索。北京市工艺美术技师学院专注传统、现代及民间美术融合。借AI赋能:以数据创新引导设计,解放复合型技术于核心创意;优化生产流程,智能机械助力加工。强调AI并非取代传统工艺,而是帮助非遗焕发新生,作为辅助工具而非替代者,成为创新设计的“超级助手”。

中国人生科学学会教育与健康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孙鑫发言,主题:智能共生:AI与儿童协同发展的挑战与进路。在当前智能共生时代,AI与儿童协同发展需应对数据伦理、技术依赖与资源壁垒三大挑战。提出两大进路:一是推动“儿童感觉统合训练师”等国家职业标准建设,夯实人才基石;二是创新技术融合,推动AI与体育教育融合创新。以标准和技术为双翼,共建智能共生教育新生态,护航儿童健康成长。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于水镜发言,主题:人工智能赋能大学外语教学。探讨如何合理利用人工智能(AI)提升外语教学质量,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警惕过度依赖技术带来的潜在风险。构建“人机协同”的外语教育新模式——人类定义方向(思维启迪、人格塑造),AI探索路径(效率工具),共同推动教育从知识传授向能力与素养并重的方向发展。

科普时报社社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草科普首席专家尹传红发言,主题:人工智能相关伦理与价值判断的若干维度。围绕人工智能展开多维度探讨。涵盖人机对齐、伦理挑战、历史演变及教育影响。强调人机关系重要性,主张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哲学素养,平衡技术工具与人的全面发展。 呼吁关注人机关系新维度,通过跨学科协作应对伦理困境,警惕碎片化学习对青少年思维方式和思考深度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