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7日至28日,以“人生·教育·责任——智能时代中小学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中国人生科学学会中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学术年会在北京第五实验学校召开,来自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湖北、四川、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等地中小学书记校长、干部教师代表近千人与会。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院长武向平,中国人生科学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韩震,中国人生科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龙晓君,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朱旭东,国家督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褚宏启,中国人生科学学会副会长、中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聂延军,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副理事长余清臣,北京市丰台区委教工委书记杨晓辉,科大讯飞副总裁、北京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周佳峰等领导专家出席会议。

开幕式由中国人生科学学会中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叶东森主持。中国人生科学学会会长韩震、北京市丰台区委教工委书记杨晓辉、中国人生科学学会中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聂延军作开幕致辞。
当前,人工智能已成为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变量。据悉,本届学术年会旨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推动智能时代中小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会议将‘人生·教育·责任——智能时代中小学教育高质量发展’作为主题,恰当其时!”人工智能如何与中小学教育融合,如何更好地、更有效地、更适切地赋能教师成长、学生培育?北京市丰台区委教工委书记杨晓辉在致辞中指出,不仅需要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精准把脉、交流互鉴、多元协同,更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会、企业等方方面面共同参与,从而形成完善的、有效的育人新格局。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如何引导和帮助广大中小学教师加快适应人工智能、切实提升数字素养?中国人生科学学会中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聂延军在致辞中强调“破解数字焦虑、克服本领恐慌”“解决数字负担、促进主动智能”“摆脱数字依赖、打破技术依附”“挣脱数字牢笼、回归生命滋养”,并呼吁广大中小学教师加快成长为“AI 教学场景的应用师”和“AI 教育价值的判断师”,主动执掌教学变革方向,勇敢驾驭人工智能浪潮。
“面向智能时代,我们应该构建一种什么样的教育,这对于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中国人生科学学会会长韩震在致辞中指出,年会紧扣主题、立意深远、特色鲜明、内涵丰富,无论是“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科学教育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主题研讨交流,还是“人工智能赋能下小学、初中课堂教学展示”,都是为了加快推动智能时代中小学教育高质量发展而作出的积极努力与有益探索。韩震强调,只要我们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善谋“党之大计”、牢记“民之关切”,为建设教育强国自觉挺膺担当,必将在推动智能时代中小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硕果累累。

主旨报告环节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余清臣主持,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朱旭东、科大讯飞副总裁周佳峰、中国科学院院士武向平、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褚宏启先后围绕“智能时代全面的儿童发展观”“从共建到共生,数字技术重构育人生态”“面向未来的青少年科学教育”“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等主题作专题报告,从多个领域、多个维度展现了人工智能在助力教育场域、教育形态、教育手段、学习方式、组织形式、评价机制等方面的变革与未来。

结合学校创校历程与发展实际,北京第五实验学校党总支书记、教育集团总校长阮守华作“人工智能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学校行动”实践报告。据了解,作为北京市统筹建设、市区共管的“高起点、高品质、国际化、可持续”特色优质学校,自2022年9月启动办学以来,北京第五实验学校基于“融+”课程理念,以“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守正创新”的教育立场为轴心,以学科基础课程群和跨学科融合课程为两翼,以多样化和特色化的品牌课程群为支撑,构建起“两泽相丽、五育融合”的十二年一贯制培养课程体系,培养精神气质、学习智慧与创新素养兼备的时代新人。


主题报告环节由《中小学管理》杂志主编黄佳熹、中国教育报刊社编审时晓玲主持。重庆市巴蜀小学校集团总校长马宏、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党支部副书记陆倍倍、河北省石家庄外国语学校校长李红霞、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副院长马涛、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述林、陕西省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解慧明先后围绕“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科学教育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等主题作专题分享,生动再现了广大中小学校、基础教育科研院所为人工智能赋能中小学教育高质量发展所作出的一系列积极有益的创新探索与行动实践。
智能时代中小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如何落实落地;基于学校数智化转型的“数智大脑”怎样建设;小学科学教育校本化探索的路径方法有哪些;人工智能如何赋能中小学校管理更数智化更人性化……在教育部原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曹志祥主持的圆桌论坛与分享交流环节中,河南省民办教育协会基础教育工作委员会理事长侯超英、陕西省西安市教育学会会长田征、北京师范大学青岛实验学校副校长薛发武、河南省濮阳市开德中学党支部书记吕绪方、陕西省西安经开第三小学校长张海兰、山东省枣庄市实验小学校长于伟利、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四小学校长李晓琦、河南省洛阳市东升第二初级中学党委书记胡承勇、北京市朝阳区垂杨柳中心小学校长宋为、天津港保税区空港实验小学校长丁立群、北京十一学校丰台中学校长助理张冬花等领导专家、书记校长先后结合人工智能赋能学校办学育人实际作分享交流。

会议期间,“人工智能赋能下的小学、初中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以平行会议的形式在8个分会场同时举办,包含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跨学科学习、初中语文、初中数学、初中英语、初中物理等学科,来自北京、山东、河南等地的24位中小学教师优秀代表贡献了24节精彩纷呈的现场课。北京市朝阳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杨碧君、北京市房山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张海滨、北京师范大学良乡附属中学校长李艳、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材教育发展研究部主任曹洪彪、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物理室主任秦晓文、中学数学教研员侯海全、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孙京红、王思锦等应邀担任点评专家,为人工智能赋能下的学科课堂教学的重塑与变革指明了前进方向。
中国人生科学学会中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聂延军表示,中国人生科学学会中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自2014年10月成立以来,主动面向全国各地中小学校广大师生,始终围绕“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服务教师职业发展,服务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宗旨目标,始终坚持“人生·教育·责任”的长期战略和永恒课题,坚持当好中小学校智能时代的同行者、技术应用的促进者、变革创新的互动者、智慧育人的推广者,坚持当好中小学校的“思想库”“资源库”“专家库”“项目库”,为广大中小学校“出主意”“想点子”“造盆景”“建风景”,为推动新时代人生科学教育事业与中小学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探索作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