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学会动态

中国人生科学学会科学文化教育融合发展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京召开

发布时间:2023-05-15|栏目:学会动态

2023年5月13日,中国人生科学学会科学文化教育融合发展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科学文化教育创新融合学术论坛在京召开。中国人生科学学会常务副会长谭钢、副会长兼秘书长龙晓君、副会长朱明,北京一七一教育集团副校长吴丽军,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教授高云峰,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周炳红,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教授白峰杉,北京燕博园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樊兆春以及相关会员单位代表、专家学者、各省市教育工作者共计百余人参会。大会由中国人生科学学会副秘书长滕建乡主持。

中国人生科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龙晓君宣读了同意成立中国人生科学学会科学文化教育融合发展专业委员会批复文件。

中国人生科学学会常务副会长谭钢在致辞中表示,科学文化素质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是人生科学教学研究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要素。中国人生科学学会科学文化教育融合发展专委会的成立能够更好地结合中国人生科学学会的平台优势,进一步促进科学文化教育融合相关领域的发展,探索出一条合作共赢、共同成长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中国人生科学学会科学文化教育融合发展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通过民主选举产生了第一届领导机构成员。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白峰杉当选理事长,北京燕博园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樊兆春当选秘书长。中国人生科学学会常务副会长谭钢、副会长兼秘书长龙晓君分别向当选理事长和秘书长颁发聘书,并为中国人生科学学会科学文化教育融合发展专业委员会揭牌。

当选理事长白峰杉在发言中表示,希望通过中国人生科学学会科学文化教育融合发展专委会的平台汇集有志之人,大家携手共谋共进,通过课题研究方式、沙龙交流、研讨会议、实地调研、国内外考察等多种形式,围绕科学文化教育融合发展的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以及教育战线上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难点、棘手的现实问题等开展研究,努力破解难题,通过研究、交流、共识、宣传等方式,不断深化和提高我们对科学文化教育融合发展的认识和理解,为教育的改革创新发展提供理论与政策的研究支撑,为一线的师生,行业企业的合作伙伴提供服务支撑。

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常务副校长吴丽军围绕专题报告《创建“小众+大众”科教融合培养体系的价值思考与实践探索》,介绍了该校如何在义务教育阶段推进科学教育的普及和高质量发展。她介绍说,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该校已形成“小众+大众”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大众”是指面向全体学生,“小众”则面向潜质突出的学生。目前,学校利用“英才计划”、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等平台,每年选送20余名学生进入高校做科研项目、撰写科研论文,让学生在中学阶段就走进高校实验室,让学生亲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完整的科学体验过程。在“大众”的科技创新教育方面,学校则探索以丰富的科技元素和浓厚的科技氛围,将科技教育变得立体化、常态化和系列化,让学生有机会全方位、多角度地感受科技发展和体验创新,帮助更多的学生掌握适应未来的能力。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周炳红从空间科学的基本问题,太空生活的困难和创新与航天运载火箭技术的创新发展三大方面介绍了“航天中的科学与创新”。他表示,太空环境是一种微重力环境,太空饮食,喝水、用水等均存在一些困难,需要更多航天人做出努力。他也特别提到,在航天知识科普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和培养孩子们的好奇心,“航天探索的价值之一正是满足人类永无休止的好奇心,弘扬科学文化则是一个民族具有探索精神的重要体现。”

清华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教授高云峰,以《融合人绍了如何面向青少年开展融合人文教育的科学探究活动。他表示,教育是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帮助他们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科学探究的本质就是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通过学习、实践、体验等过程,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而不是让教师把全部现成的科学知识的结论告诉学生”。在大量的调研与实践过程当中,高云峰教授发现,传统的学习活动主要涉及到知识传授,较少涉及到人格、心理和环境等因素,而探究实践活动涉及团队合作,解决真实情景中的问题,自然会涉及到上述所有因素,适合学生的全面培养。他表示,老师在探究实践中应该注重培养孩子们的高阶思维,这主要包括问题求解、决策、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能力。

中国人生科学学会科学文化教育融合发展专业委员会紧紧围绕“服务科学文化教育融合发展”目标和任务,遵循中国人生科学学会的办会宗旨和工作原则,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科学文化教育融合高质量发展。为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法律信息 | 招贤纳士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中国人生科学学会
 备案号:京ICP备2020040727-1
  中国人生科学学会网络中心制作维护
  • 扫一扫关注于我们